游客发表

广西“活化石”民族将历史“穿”背上 盛装售价达上万元

发帖时间:2024-05-11 21:49:31

图为黎凤珍正忙着将一块块布料晾干。活化石 韦国政 摄27日,广西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的民族八圩瑶族乡,黎凤珍正忙着将一块块浸染成青蓝色的将历布料晾干,这是史穿盛装售当地白裤瑶男子日常佩戴的头巾布。我们白裤瑶十分崇尚本民族的背上文化,走在南丹的达上街头巷尾,经常能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活化石白裤瑶民众。黎凤珍爽朗地笑道。广西

图为黎凤珍正在展示使用蓝靛染工艺制作的民族条幅。 韦国政 摄白裤瑶是将历瑶族的一个支系,因男子穿着及膝的史穿盛装售白裤而得名,女子则穿着多彩的背上百褶裙。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达上活化石,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且古老的活化石民俗文化,其独特的白裤瑶服饰流传至今。白裤瑶的女孩子从7岁起便开始学习服饰制作,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绣。今年50岁的黎凤珍是土生土长的白裤瑶人,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(瑶族服饰)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。她自幼跟随外婆和母亲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,并将其中纺纱、浸染等36道制作工序熟记于心。黎凤珍表示,白裤瑶服饰的制作材料全部取材于自然,并根据每年的不同时令来进行制作。特殊的粘膏画是白裤瑶服饰与众不同之处。白裤瑶妇女会用小刀蘸上粘膏,在白棉布上绘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。

图为白裤瑶妇女上衣背后的瑶王印。 韦国政 摄据悉,粘膏汁来源于粘膏树,这是白裤瑶对一种仅能在南丹生存的树木的俗称。每年三四月份,白裤瑶妇女便开始在粘膏树上砍坑,用以采集流出来的粘膏汁。砍凿年份越久,流出的粘膏就越多越好。而其间少一年不砍凿,粘膏树就会自然枯死。‘粘膏树’是我们的神树,在白裤瑶村寨周边,上百年的‘粘膏树’随处可见。我们用粘膏绘制的每一个图案,都是白裤瑶历史的写照。黎凤珍说道。在自家作坊内,黎凤珍正手持着粘膏刀,在白棉布上绘制着一块方印。这块方印有着奇特且对称的古老花纹,常绣在白裤瑶妇女上衣的背后,名为瑶王印。

图为黎凤珍正手持着粘膏刀绘制瑶王印。 韦国政 摄黎凤珍介绍,瑶王印是白裤瑶延续至今的古老图腾。相传壮族莫氏土司用计骗走了瑶王的印章,并妄图霸占瑶族的村寨。瑶王带领瑶民奋起抵抗。战斗途中,身受重伤的瑶王在裤腿上留下十条血手印,并在临终前将瑶王印章的图案画在衣襟上。噢唷唷……为什么我穿的花背心上印着一个金印,是雅海要我们记住金印的教训……为什么我穿的白裤有五条红纹,五条花纹是阿者血战楼刻留下的血痕。上述是白裤瑶山歌《天地始歌》的片段。白裤瑶后人为纪念瑶王,男子洁白的裤子上便会绣上十条橘红色的条纹,女子上衣背后则会绣上一块方印。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铭记历史,并祈求先祖保佑。

图为黎秋亿正在纺织。 韦国政 摄‘瑶王印’的织绣方式并无文字记载,而是依靠世代白裤瑶民众的口口相传。黎凤珍说道,一件白裤瑶服饰需要手工缝制成千上万针,历经数月时间方能制成,白裤瑶盛装售价可达上万元人民币。目前,白裤瑶服饰可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,但白裤瑶人仍然十分重视手工制作。每至白裤瑶的传统节日——年街节,许多白裤瑶民众都会身穿亲手缝制的盛装,共同聚在一起对歌、打陀螺、跳铜鼓舞,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2006年,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裤瑶服饰。为更好地将白裤瑶服饰的制作工艺传承,2016年,在当地妇联、民宗局的资金帮扶下,黎凤珍在南丹县创建了凤珍蓝靛染布坊和朵努手工坊,两个作坊带动当地120余名妇女就业。

图为白裤瑶服饰制作工艺用于现代物品。 韦国政 摄在距离八圩瑶族乡约30公里的朵努手工坊,26岁的黎秋亿正在电脑前绘声绘色地演讲。此时的她正作为瑶族服饰非遗传承人,参加广西全区青年创业创新大赛。我从小一边读书一边和妈妈学习服饰制作,现在希望白裤瑶服饰文化能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。黎秋亿说道。

图为白裤瑶妇女在跳猴棍舞,多彩的百褶裙随风飘舞。 韦国政 摄黎秋亿是黎凤珍的女儿,母女俩创新性地将白裤瑶服饰制作中的蓝靛染工艺,用于背包、枕头等现代物品的制作之中,让白裤瑶服饰文化焕发新的生机。曾经,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大多居住在南丹县的大石山区中,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。2017年6月,南丹县启动千家瑶寨·万户瑶乡集中安置点项目。2018年春节前后,1.35万名白裤瑶民众陆续搬出大山,入住新居。而随着生活与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,白裤瑶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并没有被遗忘,而是继续在这片热土上闪烁着光芒。(作者 刘俊聪 韦国政)

    热门排行

    友情链接